中共宜宾市委党校;
红色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赓续革命精神与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,其现代表达与创新传承需平衡文化本真性与时代适应性。政策支持与技术赋能驱动下,红色非遗通过三重路径实现转化:一是重构符号体系,剥离政治符号的特定历史内涵,转化为普适性文化资本;二是依托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,借助VR、AR及新媒体实现历史记忆的活态传播;三是推动物质载体跨界创新,通过设计转译传统器物为现代文化符号。然而,代际符号解码断裂、技术介入引发的文化稀释及全球化叙事冲突构成核心挑战。需构建协同机制,整合文旅资源激发场景价值,通过青年参与与技术赋能弥合代际鸿沟,并在伦理规制下平衡工具理性与文化内核,最终实现红色基因的历史深度与现代张力的有机统一,为活态传承提供可持续路径。
59 | 0 | 11 |
下载次数 | 被引频次 | 阅读次数 |
[1]习近平: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[EB/OL].人民网-人民日报,2014-12-16,https://jhsjk.people.cn/article/26213284.
[2]王兆峰,陈勤昌.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:内涵特质、传承挑战与活化路径[J].旅游学刊,2023,38(6):28-39.
[3]史斌.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当代价值[J].湖南社会科学,2022,(6):161-168.
[4]牛树本.红色非物质文化资源浅探[J].陕西档案,2017,(1):26-29.
[5]蒋欢宜.黔东红色文化遗产的类型、特征及价值研究[J].阿坝师范学院学报,2022,39(1):68-75.
[6]张玺语,霍阔阔,侯旭婷,等.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红色革命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:以陕北说书文化保护传承为例[J].新西部,2019,(29):52-54.
[7]陈实,田翔.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路:解码、传播与创新[J].昌吉学院学报,2024,(4):75-81.
[8]翟天麟.红色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撕纸艺术中的传播路径研究[J].天工,2022,(27):12-14.
[9]张华清,张竞羽.非遗传承与红色文化传播互助模式探析[J].山东艺术,2021,(3):48-55.
[10]王兆峰,陈勤昌.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保护利用研究:以桑植红色民歌为例[J].民俗研究,2023,(2):21-28+157-158.
[11]王泽宇,李顺庆.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视觉设计应用研究:以红色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思路为例[J].皖西学院学报,2018,34(2):154-156.
[12]王颖,吴婷婷.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:以陇东红色歌谣为例[J].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,2022,38(5):45-47.
[13]景壮壮,赵丹.山西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探索[J].文化学刊,2024,(10):81-84.
[14]王刚.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红色革命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[J].今古文创,2021,(39):79-80.
[15]张梦园,柳世玉.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的融合[J].林区教学,2020,(12):14-17.
[16]周刚志,王星星.红色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、立法现状及法律对策[J].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,2023,(3):19-24.
基本信息:
DOI:
中图分类号:G122
引用信息:
[1]张菁,廖艳.红色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表达与创新传承研究[J].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,2025,30(02):1-6+12.
基金信息:
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赵一曼研究院2023年度课题“长征国家文化公园(宜宾段)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作用发挥研究”(编号:ZYM-202315);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25年智库研究基地项目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传承弘扬调查研究”(编号:ZKJD2025022)